本文章所属钓区:浙江(1965) 
大鲵,又叫娃娃鱼(资料照片) 
湔江拐弯处,这里曾经有不少娃娃鱼 “原来湔江上有很多娃娃鱼,我们小的时候下河,经常可以看到。但是现在,几乎一条都看不到了。”此次重走西北角的路上,在川西北岷山中的湔江边,当地的居民告诉了我这个让人心疼的真实的故事。在上世纪80年代,湔江水质非常好,各种鱼类在里面栖息,还有很多娃娃鱼。“特别是在这个180度的大拐弯处,经常能看到娃娃鱼。开始我们还不大认识,但是它长得太特别了,我们后来都知道这是娃娃鱼,老人说这是通灵的鱼,不能抓。” 
湔江里现在已经基本看不到娃娃鱼了 
娃娃鱼(资料照片) 娃娃鱼是一种很古老的动物,又名大鲵,别名啼鱼、狗鱼,曾在2亿多年前繁盛一时,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适者生存”下来的很少,目前是我国的特有的鱼种,比较珍贵,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的心脏构造特殊,已经出现了一些爬行类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为什么大鲵又叫娃娃鱼?因为伴随着溪水叮咚的琴声,常听到婴儿般的啼哭,这就是大鲵那“凄惨的叫声”,就像小孩子哭一样,人们因此而称其为“娃娃鱼”。娃娃鱼头宽而扁圆,上嵌一对小眼睛,尾部侧扁,四肢短小,形状十分怪异。体色有棕色、红棕色,还有黑棕色的。娃娃鱼是现存两栖动物中最大的一种,在有的地方,身长可达1.8 米。 在我国,娃娃鱼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的支流中,大多生活在深山峡谷的溪河之中。娃娃鱼昼伏夜出,觅食不是主动出击,而是张开大口,一动不动地等待着猎物自投罗网。它喜食鱼、蟹、虾、蛙和蛇等水生动物,常顶着水流在流水口等待食物,发现食物后突然出击一口咬住,待食物死亡后即吞下。由于很少活动,新陈代谢十分缓慢,偌大的娃娃鱼,每天只需吃200—300克食物就行,而且还不用天天都吃。娃娃鱼是一种名贵的野生动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它不仅具有高于甲鱼27倍的营养及较高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而且在动物进化史上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正是因为娃娃鱼的珍贵,再加上肉嫩味鲜,所以长期遭到人们大量捕杀。各产地数量锐减,有的产地已濒临灭绝。在上世纪90年代,湔江里的娃娃鱼也遭遇了噩梦。娃娃鱼的价格很高,最多的时候一斤可以卖上千元。那时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很多人为了挣钱,就开始下河抓鱼。最初的时候,抓鱼的方式还“比较文明”,钓鱼、捕捞等等。很快,不少人看上了这个生意,方式也越来越野蛮,用炸药炸鱼、撒药捕鱼等等方式愈演愈烈。河里的各种鱼都倒霉了,包括娃娃鱼,一个炸雷下去,一副鱼药下去,方圆几百上千平方米的水里的生物都被杀死和捕获,河水也受到了污染。短短几年功夫,湔江里的鱼类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湔江的生态也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场噩梦也导致娃娃鱼几乎从湔江中绝迹。“以前经常能够看到娃娃鱼,90年代之后,几乎再也没见过。”当地居民说。 娃娃鱼这种古老的生物,在湔江中已经生活了不知道几万年。但是人类短短几年的围捕,让这种比人类还要古老的生物在湔江中濒临灭绝。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沉痛的教训。毁灭一种生物是何其容易,破坏环境和生态是何其容易,但是要恢复一种生物,要恢复环境和生态却又何其艰难。 经过90年代的破坏,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随着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各项管理措施的制定,湔江再不允许滥捕行为了,湔江的生态保护开始有了起色。沿岸的人民都希望,有一天,湔江的生态能够恢复到80年代之前的水平,娃娃鱼能够在重现在视野之中。希望这一天不要太晚到来! 转载自赵亚辉博客:http://blog.sina.com.cn/yahuizhao 赵亚辉,他是新公益精神坚定的践行者,2007年6月,从四川内江出发,一路走向西北,一路调查生态,一路宣传环保,一路刊发环保调查手记。他发表的反映“中国西部之肾”若尔盖草原的长篇图文报告《若尔盖草原变迁70年:一场生态噩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不仅如此,他还设计了科学完整的“认领湿地草原机制”,这是一个公众参与治沙的新机制。他入选了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候选人。新浪投票地址:http://news.sina.com.cn/z/2007lszgrwpx/index.shtml 本文地址:http://bbs.oldfisher.com/show_i82533.html 本文章由郅邗于2007-11-30 13:41:12最后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