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所属钓区:上海(4306)
刚刚看了《大河恋》,感觉确实不错,尤其是钓鱼人,应该看一看。里面的飞蝇钓和水流还有音乐太美了。
A river runs through it .中文译为《大河之恋》、《大河恋》或者《大河奔流》。
影片在线观看地址:
http://www.feichizhong.com/bbs/viewthread.php?tid=274&extra=page%3D1

剧情介绍
一次大战前,美国蒙大拿州特律河边的小镇,住着长老派牧师雷夫伦特.麦考连(Tom Skerritt)一家。麦考连为镇上人布道之余,平时喜爱读书,更喜欢在美丽的特律河里假蝇钓鱼。麦考连家有两个男孩,大儿子诺曼稳重内敛,小儿子保罗坚强、倔强、狂放不羁。他们从父亲那儿学到了钓鱼的技艺,也学到了做人的道理。1917年,一战爆发,诺曼(Craig Sheffer)加入美国森林服务部,而保罗(Brad Pitt)做了泳池救生员,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对钓鱼的爱好。诺曼发现,弟弟慢慢不再按照爸爸教的节拍去钓鱼,他发明了自己的节奏,而他无疑是个钓鱼天才。
1919年秋,诺曼前往离家几千英里的达蒙斯学院上学,一去就是六年。在学院,他发现自己其实非常擅长讲授英国文学,萌发了当教授的念头。保罗在家乡读了大学,毕业后在当地报社工作。
1926年,诺曼回到了家乡。再和弟弟一起去钓鱼,他发现自己永远都赶不上弟弟了。在一个舞会上,诺曼结识了美丽的杰茜,两人很快坠入爱河。保罗则迷上了赌博,欠了一屁股债,经常因为欠债与人打架,成了警察局的常客。诺曼接到了芝加哥大学的聘书,请他担任英国文学教授,诺曼勇敢向杰茜求婚。即将离开家,诺曼与父亲和保罗再次来到特律河钓鱼,诺曼让保罗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和他一起去芝加哥,保罗拒绝了,他是一个钓鱼艺术家,他不愿意离开蒙大拿。就在诺曼动身去芝加哥的前一天,保罗被仇家杀害。
诺曼在迟暮之年回到蒙大拿,在特律河边用颤颤巍巍的手抛出了鱼线,大河流淌着生命的意义……

影片评价
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
这也是一幅流动的油画,
还是一篇舒情的散文,淡入心灵和记忆中父子情的舒情散文。
阳光透过树顶的缝隙一线线地撒在宽阔的特律河上,河面上一闪一闪地跃动着细碎的金光,抛出的鱼线在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慢慢坠入河里……,这一切由摄像机捕捉下来,还原在银幕上,美得足以让人心碎。《大河恋》所追求的唯美,已经可以让观众完全忘记是在看一部剧情片,因而也就对这部影片本身在情节上先天的单薄视而不见,一意只在摄影师营造的美丽里沉醉。
每一个人的一生就象一条大河,有的河是风平浪静,也有的河水流湍急、沿路布满暗礁,但不管怎样,最终河流入海。生命中的每一步都如挥出的一杆鱼线,有收获抑或没有收获,收获是大或小,不用介意,永远都不要预见什么。每一个人都是一条河,从各自的生命中流过。
父亲用心教导儿子们体验上帝所造大自然的规律;小儿子保罗却摆脱所有自然的规律,像是一件艺术作品,昂立在大河之上;大儿子诺曼谨承父训,明确地知道:人生不是艺术,那一刻不会长久。父亲终于老了,回首在大黑脚河畔成长的岁月,写下他自己家族的故事——那些与他共同生活,他所爱,并且是应有所了解却不了解之人的故事,一条河贯穿所有的记忆,所有的人、事、物、景都淡入了心灵深处。
“生命不是艺术,那一刻永远不可停留”
当我费尽周
折找到这部电影,并平静的将它看完时,我仿佛听到自己血液流淌的声音--源自生命最底层深蕴的渴望与恐惧,与奔流不息的大黑脚河水,与荡漾着宗教与艺术气息的麦克林一家的平静生活,与深远悠长、不容置疑的时间流一起涌动,流向不知何处的远方。
美国著名演员和导演罗伯特.雷德福(Robert Redford)拍于十年前的这部电影《大河恋》(原名A River Runs Through It,又译《一条奔流的大河》)是由美国作家诺曼.麦克林(Norman Maclean)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它平静而优雅的讲述了一个美国家庭的故事。这是一个普通的显得有些不起眼的、平静的甚至有些沉闷的故事。但是任何一个看过它的人都会深切地体会到,这就是生活。人们自始至终都在追寻着生命的意义,可穷其一生才得到一个平实的答案:爱别人,哪怕你并非真正了解他;好好生活,正因为生命即将舍我们而去。
这部电影采用第一人称的视点,以回忆的形式,由作者亲自娓娓道来他的家族故事,使观众不只看到一些人事变故,并且了解到作者的成长经历,在其中体会到生命的原则和深切的惋惜与眷恋。故事发生在20世纪最初的三、四十年里,麦克林一家住在美国西部蒙大拿州的一个依山傍水的小镇上,大黑脚河由镇边流过注入北太平洋。这是一个封闭的小镇,人们的生活宁静而没有变动,周围壮美的景物造就了他们自然淳朴、而又不失狂放的性格。作者的父亲是当地长老派的牧师和蝇钓 高手,因此在他的家庭中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宗教和蝇钓。大黑脚河则是他放松灵魂、驰骋想象的地方,他经常带着两个儿子(诺曼和保罗)在河边散步,并且通过教他们蝇钓技术,来体验上帝创造大自然的生命规律。蝇钓除了是一项在十点到两点方向范围内 、以四拍子节奏表现的技艺之外,更是麦克林父子情感交流和传递经验价值的家庭活动。对身为清教徒的父亲而言,这项活动在上帝的国度里是一个完整的隐喻--它等于艺术、直觉以及技艺知识的总和。他说,"惟有掌握了上帝的节拍,我们才能重获力与美;一切的善--永恒的救赎也好,钓大鳟鱼也好--都是由神恩而来,神恩又是由艺术而来,而艺术是得之不易的。"
父亲怀着的这种对艺术朴素的崇敬之情,其实正是他安身立命的生命原则。中国的先贤老子就曾经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当然中国的老子与西方的基督徒的信仰是有云泥之别的,但是他们都明白生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才能达到自然和谐。麦克林认为人性本恶,只有听从上帝的指示,人才会获得力量与美。他对孩子的教导与要求是相同的,但两个孩子却由于个性和人生际遇的不同,而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诺曼作为兄长始终遵照父亲的意愿与教导,平稳地走着自己的人生道路。小的时候他就知道照顾弟弟,继承父亲的四节拍的蝇钓法,热爱写作,希望能和父亲一样当一名牧师。长大后他到达蒙斯学院读了六年书,最终有了美满的家庭和令人艳羡的芝加哥大学文学教授的教职。他依照生活的规矩,努力的成果也是丰硕的。普通人的人生当然可以如此平静、顺畅而且充满光彩。正因为诺曼在自己年轻的时候曾离开西部山川怡人的家乡,到美国东部的达蒙斯学院读书,20世纪初期工业文明已经开始发展起来的东海岸城市向他展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他在这里参加了职业拳击训练,而不再是小时侯的街头殴斗;他为新生讲解浪漫主义诗人并逐渐发现自己对教书的兴趣;他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所有这些都与家乡的蝇钓与诵经的生活截然不同。诺曼逐渐脱去了身上的自然风格,融入了文明与技术更加发达的现代社会之中。
与哥哥的逐渐社会化不同,保罗却一直保持着他自然天成的品性,也可以说与诺曼的"社会人"形态不同,保罗始终保持着他作为一个"自然人"的品性。主要是因为他从未离开过养育他的蒙大拿州和大黑脚河。西部广袤的草原、奔流的大河、耸立的悬崖与自然宁静的生活造就了他自然淳朴、狂野不羁的性格,也正因为此他始终保持着与自然的心灵相通。他的生命仿佛更与自然亲近,而他的艺术气质则直接来自内心的"神的召唤"。在他所走的一条常人看来并不成功的道路背后,实际是他的艺术气质与自然情怀的深切表露。如诺曼所说:"在那个艰苦的和经受考验的世界里,保罗的坚强来自于他内心的某处,他只是知道自己比别人强。"他叛逆的性格也由此而来,从小时侯拒吃上帝一千年来赐给人们作食物的燕麦开始,我们就看出他的桀骜不逊。年轻时,他曾提议用借来的独木舟征服瀑布,他爱好蝇钓和赌博,结交印地安女友,并时常为此与人打架。但是这些丝毫不能抹杀保罗身上艺术家的气质,他小时侯的理想不象哥哥一样要当牧师,而是向往着当一名与金钱和利益毫无关系的蝇钓手,长大后他又放弃了父亲传授的抛绳钓鱼法,自创了影子钓法 ,成为了一流的蝇钓大师。他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蒙大拿州,无论外界发生什么变化,他的理想始终与金色的大河连在一起,他以自己独有的坚强承受着所有的压力,坚持走自己的路,拒绝来自任何方面的影响,甚至是帮助。
在所有人中,只有他的生命始终是与大河、与蝇钓、与艺术、与上帝相依的,他沉默而快乐的抛下鱼线,仿佛间我们都听到它与空气摩擦的细微声音,然后鱼线落入水中,和金色的河水一起静静的摇曳。只有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一种源自那几乎从水声开始喧嚣的古老年代人们就开始追问人生意义之中,这就是"生之艺术"。
保罗的生是为着艺术的,他的艺术以蝇钓为依托。奔流不息的大黑脚河隐喻着时间的川流不息,伫立在绿树、悬崖掩映的河边的保罗的身影--由弱小的八岁孩童到强壮的三十岁的成人--仿佛也暗示着在时间之河边,手持鱼线钓取生之真谛的人们。时间于我们总是擦肩而过、不可挽留,但我们也可以以我们的方式,采撷生命之河中永不磨灭的精神依托,获得灵魂的喜悦与艺术的升华。保罗在最后一次与父亲和哥哥钓鱼时,一展"影钓"的完美身手,博得了父亲赠予的"优秀的钓鱼天才"的称谓。正如诺曼所说:"站在我们面前的弟弟,仿佛不只是站在河岸上,而是凌空地面,超越一切,就象是一门艺术。而我明确的知道:生命不是艺术,那一刻永不可留住。"
保罗的死,则给他的家人以及我们这些同是时间长河中闪烁一星的人们,留下了意味深长回味。"我坐着警察局的车沿着大河脚河回家,去告诉我的父母,保罗已经被人打死了,横尸后巷?quot;至此,父亲和"我"才深切的认识到保罗曾深陷什么样的困境,却依<
本文地址:http://bbs.oldfisher.com/show_i82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