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所属钓区:黑龙江(1496) 黑龙江的鱼,种类很多,其中有两种非常出名,一个是“七粒附子”,另一个是大鳇鱼。严格地说,它们都属于鲟鱼类,有着非常古老的历史。30年前,这两种鱼在黑龙江很常见,但现在非常稀少了。 在省城的高档鱼馆里,也能见到所谓的黑龙江鲟、鳇鱼,都卖出了天价。该鲟鱼不知和“七粒附子”是不是一种,吃起来没有野生的味道,养殖的成分很大。鱼馆标榜的黑龙江大鳇鱼,和过去的完全不一样,不知从何而来,小得连“孙子辈”都排不上。 “七粒附子”学名叫施氏鲟,体型比鳇鱼小得多,最大不过百十来斤,背上有几个突出的骨头,肉细嫩、无刺。儿时最喜欢“七粒附子”的肉馅饺子了,非常好吃。鳇鱼体型巨大,最大的可达两千斤,是淡水里最大的鱼类之一。小时侯,我就曾吃到过一条特大的鳇鱼。 大概是1974的初夏季节,捕鱼队在旱河与黑龙江的接口处,捕到了一条近千斤的大鳇鱼。有多大呢?把它顺在拖拉机四米长的拖斗里,尾巴还露在外面。 消息传来,惊动了全连的男女老少,大家都想看个新鲜,我和几个铁杆小伙伴,更是欢呼雀跃,一窝蜂地跑到连部门前,钻进人堆里,抢着看那条大鱼。 哇!好大的家伙!黑里透黄的皮肤,裹着肥硕的身躯,突出的鼻子下面,是形状古怪的嘴巴,如面盆一样大。最难忘的,还是那双小小的眼睛。那是双灰色的、失去了光泽的眼睛,仍旧直勾勾地瞪着周围的世界,似乎在倾诉着绝望和仇恨,也含着一丝哀怨,它可能早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它并不怕死,但它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家园,舍不得那条江。 我们仗着胆子,小心翼翼地用手指触摸大鱼的皮肤,感觉很厚,滑腻又富有弹性,它后背也有一个个突起的骨状物,是鲟鱼类的标志性特征,粗硬而又有些磨手。它身上有几处很深的伤口,还在渗着血水。 第一次见到这样大的鳇鱼,兴奋而又胆怯,脑子里尽是些希奇古怪的念头,最强烈的想法就是,千万别在河里摸鱼的时候,遇到它们!就是它的孩子,也别遇到! 最后,这条大鳇鱼被切割成块,分给了全连的职工。那时,连队的人对鳇鱼肉并不稀罕,因为都用大铁锅烧柴禾做饭,烹饪条件有限,做出的鳇鱼肉又腥又腻。很多人家不愿意要鳇鱼肉,最后还是在连长的命令下,在党员和干部的带动下,勉强把鱼分完了。说实话,当时家里做的鳇鱼,确实不好吃,我只尝了两口,就再也没动。 这样大的鳇鱼,究竟是怎样捕到的呢?有人说是放“排钩”挂上来的,难怪鱼身上有一些很深的伤口了。自己从没见过“排钩”是什么样的,听大人们说,“排钩”也叫“淌钩”,大如扁担钩子,锋利无比。用粗大结实的绳索,连着串,一拴就是几十把钩。绳索一头用大锚或石头沉在江心里,一头留在岸上,中段用一个个彩色大浮球,将钩子半吊在水中。 大鳇鱼在咬汛期间,都喜欢浮到水的上层,由于它们生性顽皮,见到彩色浮球就用鼻子顶着玩,结果被下面垂着的大钩刺到,一但被钩到,它就会因为疼痛而挣扎、翻滚,结果又被其他的钩子钩住,越钩越多,越动越牢,最后筋疲力尽而被擒获。 这种方式非常有效,但也很残忍。据说后来禁止用这种方式了。但不论用哪种方式,聪明的人类,都越来越占据了上风,于是地球上很多生物,和这原始古老的鱼一样,逐渐地消失了。 在过去食物不足的时候,人们渔猎,是为了糊口和生存,动机是纯真、高尚的。可当人类丰衣足食的时候,仅仅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无节制地捕杀野生动物,这种行为就显得有点龌龊和卑劣了。 宇宙浩瀚无边,星座不计其数。我们和所有的生物,能同在一个星球上,是无价的机缘。在地球这个大家园里,所有的生物都应该是伙伴。人类因为有了其他生物的比较,才定位于人类。可当有一天,人类的伙伴都因为人类而灭绝的时候,人类还能叫人类吗? (未完,待续) 本文地址:http://bbs.oldfisher.com/show_i81436.html 本文章由迎朝阳于2007-12-4 15:40:51最后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