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所属钓区:黑龙江(1320) 淮王鱼 与八公山豆腐齐名的是凤台特产——淮王鱼,在长长的淮河里,它只生长于硖山口到黑龙潭之间的洞穴石罅中,是我国淡水鱼中的稀有品种。 淮王鱼之所以是本地的珍稀物产,一是稀少,整个千里淮河的长长水域,只有硖石山附近是它的栖息之地。每年汛期来时,淮王鱼欢腾跳跃,有时逆水而上,最远的能往上游到河南省境内,有时顺流而下,可达江苏的洪泽湖中,但在他乡的时间都不长,无论生儿育女还是长期栖息,都仍回凤台故地。所以,别的河段一般很少看见它。二是模样特别,一般人见了它也不一定认识。古代典籍中有记载说,淮河中有一种鱼长相怪异,背部青灰,肚皮黄白,身上无鳞,嘴在颔下。这就是今天所说的淮王鱼。如果说它长着一幅鲇鱼的身材,鲨鱼的脑袋则更形象,这种四不像的长相还不特别吗!三是对它的记载古已有之。相传在西汉淮南王刘安的时代,刘安与八公在淮河南岸楚山(今八公山)一带求仙修道,有人从淮河里捕到一种无名的美味鱼做给他吃,刘安对此盛赞不已,就称之为“回黄”鱼,当地老百姓也有人称之为“淮王”鱼。 这种鱼肉质肥嫩,不负“肥王”之称;另一方面,淮南以及寿凤一带方言中“肥”“回”二字同音;再有一点,就是这种鱼肉质鲜嫩,无论口感还是实际营养价值,都在著名的“淮鲤”之上,成了当地一道极其名贵的菜肴珍品,人们很容易把它和淮南王刘安联系起来,称之为“淮王鱼”更符合人们的心愿。 由于淮河污染,致使生长在安徽省凤台县硖山口一带的鎨科鱼类资源遭到巨大的破坏。当地农民詹可和为了使鎨科鱼类能重新在淮河硖山口繁殖生息,克服种种困难,自筹资金,在家乡成立了淮王鱼研究所,成功地繁育出江黄颡、黄颡鱼、淮王鱼、长吻鎨鱼苗。 硖山口地形独特,两山相峙,淮水被锁定在两山之间,水流湍急,河底为岩石底质,该处是淮河鎨科鱼类的主要产卵场所。其中享誉海内外的鎨科珍品———长吻鎨就产在这里,当地村民又称这种鱼为淮王鱼。 凤台硖山口的鎨科鱼类主要有3种,即长吻鎨、江黄颡、黄颡鱼,其中长吻鎨是淮河中各种鱼类的极品鱼种。20世纪70年末,淮河污染日趋严重,使鎨科鱼类的生活环境遭到巨大的破坏,致使当地的鎨科鱼类数量急剧下降,到了90年代长吻鎨已濒临灭绝,其他鎨科鱼类也危在旦夕,由于无鱼可捕,部分村民收入锐减。 1995年詹可和和村里签订了承包50亩鱼塘的合同,又花钱改造了鱼塘、盖了房子、购置了办工设备,聘请了专家,还主动和几家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了联系。在詹可和的努力下,1996年凤台县淮王鱼研究所被批准正式成立。 为了实现鎨科鱼类的人工繁殖,詹可和又投资购进了特种鱼催化、孵化、培育等生产设施,并同上海水产大学,市、县水产中心,环保部门联合,组建江黄颡项目协作组。2002年项目协作组不但成功地繁殖出江黄颡、淮凤鱼鱼苗,还成功地繁殖出鎨科鱼类的珍品长吻鎨鱼苗,这也是我国首次人工繁殖出长吻鎨鱼苗。詹可和一次次到环保部门了解淮河污染治理情况和淮河水质状况,他说,只有淮河水质能够保证鎨科鱼类生长,他每年都会把自己繁育的2万尾各种鎨科鱼苗投放到硖山口中去,以早日重振鎨科鱼类在淮河中的雄风。 本文地址:http://bbs.oldfisher.com/show_i673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