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所属钓区:辽宁(768) 我喜欢去水库垂钓,山光水色,烟波浩渺,一条银线落波,心里充满着希望。 只是今昔对比,心情不免有些失落感。 想当年,八十年代,水库管理刚刚从一大二公转为集体承包,库里的鱼类由于是集体的鱼,放苗的量绝不马虎,而捕鱼时鱼工的责任意识却一马二虎,因此,库里的鱼一是多,二是大,三是傻,随便弄条钩线,挂点什么吃的都能钓到鱼。 最富有创造力的是水库边的农民,将一条大线拴上大钩,挂上玉米粒子,抛下去就拉鱼,一会儿一个编织袋子就满了,往大车上一扔,到市场上就换来钞票。 钓鱼人也是最惬意的时候,从春暖花开就开钓,天气一热,索性在岸边搭起帐篷,有的是简陋的塑料篷,一住就是几个月。打熟的窝子简直是鱼的食堂,一天有几拨大鱼群光顾。 据说那鱼群一来,水面上黑乎乎一层,一股腥气直冲鼻子。 我市就有一位鱼人,是蹲宿的常客,就是在一个小水库,竟然钓得一条76斤重大青鱼,登报后引起轰动,创下了全市历史上捕获大青鱼单尾最重新纪录,并做成标本,被博物馆收藏。 八十年代初,海竿开始风行,一批高手长 短炮,阵容甚是豪华,鱼具个个价格不菲,当地农民眼热手痒,夜黑风高的夜晚,会水性的农民趁着钓鱼人疲惫之时,常常悄悄地从远处水里游过来,在水中将几条鱼线一攥,将下部的线剪断,拉着鱼竿快速游走。 待天蒙蒙亮,钓鱼人从梦里醒来时,岸上的竿已经不翼而飞。 时光荏苒,时事变迁,如今,与过去想比,库已不酷了,水库的承包人讲究起竭泽而渔,从承包期起,一年放,二年养,三年光,拖网、湤网、迷魂阵网、挂子、电船齐上阵,鱼子鱼孙都换钱。 近几年,水库经营有些好转,承包期限适当长了,经营方式有所变化,休鱼养鱼意识逐渐增强,鱼群开始见多,但大鱼不多,少见几条,也是当年的漏网之鱼。 值得深思呀,如不彻底改变现状,我们何处垂纶 本文地址:http://bbs.oldfisher.com/show_i6627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