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所属钓区:其他(1968) 文章来源:peterson_wang 老网说明:该文章整理自老网历史文库,因为数据转换原因,作者可能不符,特此说明。 “小药神手”吕中胜 吕中胜,湖北鄂州人,现年32岁。曾在某钓鱼学校但任过教练,技术博采众家之长而自成一体。在多年钓场的“大师”级人物纷纷亮相的时候,他注意到竹脚硬标尖浮标具有的敏感特征能及时反应钓饵的状态,而钓饵状态又决定着标尖反映的真实性。在反复观摩了“大师”级钓手的临场表现后,他发现:拉浮注重浮标在钓目和调目之间的速度、力感变化,而缺乏合理控制诱鱼量的认识。这一场能钓好、下一场滞后的原因概出于此。底钓又正好相反,诱鱼量控制得很好,但用钓浮的标尖反应去认识下层鱼的食相又往往对不上号。所以,钓浮的“大师”在底钓时显不出威风的。 在竞技钓手年龄老化,40~50岁年龄段钓手慢慢退出钓坛时候,以吕中胜等为代表的中青年钓手在崛起。2001年,吕中胜加盟“龙王恨”。在此之前,他在昆明第十五届全国钓赛上获得个总分第六,第三届“海狮杯”俱乐部总决赛个人总分第七,以及“松下电器杯”全国钓鲫高手邀请赛第七名的好成绩。披上“龙王恨”战袍后,他首征北京,在第七届“钓王杯”赛中名列第十六位,接着又在湖北省钓赛中夺得抛竿第一名。 以知识型、科技型为特征的中青年钓手,在接受前辈钓手经验的时候,也融了自己的思考。在对钓饵化学物质的刺激作用与自然物质的物理效果进行比较后,吕中胜把他的用饵观念熔铸到“龙王恨”产品的开发中。他参与研制的鲫鱼饵“蓝鲫”和“旺鲫”就兼备了传统诱饵的醇香持久和化学诱鱼剂的强力效果,用它钓浮可以合理控制诱鱼量,用于钓底有松而不散的状态。底钓寻钝感,浮钓找过程,悬附与传统都可以在钓饵上取得相同认识。 摘自《中国钓鱼》2002年第5期 十、三级垂钓大师赵文成 1987年9月,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和行业体协的百余名垂钓高手齐聚郑州,准备在第三届全国钓鱼比赛中一试身手。按照当时比赛规则的规定,以手竿、海竿两项比赛重量之和录取个人总成绩和单尾重成绩,也就是看谁钓的鱼最多,最大。第一天手竿比赛,老赵发挥不错,他用自制的“看家”鱼饵上阵(该鱼饵中的添加剂正是当今各鱼饵厂家都普遍使用的添加剂,主要以粗细豆粕、鱼粉为基料,配以氨基酸、无机盐、复合维生素等添加剂,制成膨化鱼饵,诱钓鱼效果很好),4小时钓获鲫鲤10余千克,在参赛钓手中暂列第三,夺取名次很有希望。哪知第二天海竿比赛时,出现了意料不到的情况,因参赛钓手大都选用炸弹钩,此起彼伏的响声和震动使鱼受到了惊吓,咬钩率不高。这突如其来的情况使很多钓手乱了阵脚,频频起竿换饵,结果是越砸鱼越惊,越惊鱼越不咬钩,不少钓手遇此情况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虽说这种情况对老赵来讲也是头次碰上,但他仔细分析了赛场的环境和鱼情后,果断地放弃了炸弹钩而改用葡萄钩。他分析,在环境不好、响声震动较大的情况下,鱼必定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来藏身。葡萄钩入水响声震动小,其钓点的鱼不易受惊,其他钓点的鱼也愿来此躲避,因此,改用葡萄钩很可能会改善钓点局部的环境,从而扭转被动局面,增加鱼咬钩的机会。正确的分析和应变果然奏效,钩打进去不久,竿尖就有了动静,当竿被鱼拉弯的瞬间,老赵已把竿高高挺起,经过几个回合的收线放线,一条千余克的鲤鱼被请进了网中,下钩再钓,又是一条鲤鱼上钩。就这样,在比赛临结束前的一个多小时里,在多数钓友很少上鱼的情况下,老赵频频起竿,引起了相邻钓手阵阵喝彩。最终他虽未取得单尾名次,却以17.75千克的总重夺得个人总分第四名,并为河南队荣获团体第三奠定了基础。这是十几年前的一场比赛,也是他60年钓鱼生涯的一段厚积薄发。透过这精彩的瞬间,我们了解了赵文成大师的钓技,又看到了大师在钓鱼比赛中所表现出的准确的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和必胜的决心。当然,这也是至今他仍受到钓友们信赖和尊敬的原因。 如今,退休后的老赵担任着河南省钓鱼协会的副秘书长,业余生活仍离不开钓鱼。不是组织省市钓鱼比赛,就是随参赛队作些技术指导(笔者在第十二届全国钓鱼比赛中获得个人总分第五和海竿第四,就是得益于他的指点),还在安阳广播电台、主办了钓鱼知识讲座。用他的话说,钓鱼活动群众喜闻乐见,关键是要有人引导,有人组织。我现在年纪大了,但也要为钓鱼事业再尽一把力,再做一点贡献。 三级垂钓大师赵文成简介 1986年9月,第二届全国钓鱼比赛个人总重(总分)第四、个人单尾第六; 1987年9月,第三届全国钓鱼比赛个人总重(总分)第四; 1988年9月,第四届全国钓鱼比赛个人单尾第三; 1995年10月,“黄河杯”国际钓鱼邀请赛个人海竿第一; 1997年9月,全国第一届老年人钓鱼比赛个人海竿第一。 本文地址:http://bbs.oldfisher.com/show_i21649.html 本文章由oldfisher于2006-1-27 17:44:12最后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