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所属钓区:江西(4152)
我们钓鱼人野钓进入深山老林的机会是极其微小的,提供这种文章的主要想法跟大老崔说的一样,经常野钓的朋友一定要掌握一定的求生知识,根据自己野钓的情况和野外生存方法作出必要的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做到生命有保障!
野外防患措施及事后的紧急处理要点
第一部分当心虫噬
昆虫咬人时,会将病菌带到伤口上,因而人可能感染病。预防的方法是穿若长袖长裤,营区喷洒杀虫剂或点燃蚊香,扎营地点勿选择在湿沼地等。若不幸被咬噬,则须作妥善的处理。
毒蜂 使用含碱性的肥皂清洗,再以水或冰块冷数患部。假如刺伤部位在四肢,可用止血带或带子扎紧,每隔15分钟松开15秒,以减缓毒素扩散。严重时,注射肾上腺素Epinephrine、抗生素及副肾皮质素(如Prednisolon或Decadron),但此类药剂都有不良副作用,除非患者有生命之危,否则勿轻易使用。预防蜂群攻击只一点,请勿侵犯之,看见蜂窝勿故意挑动,遇单兵蜂出巡时应静立让它离去﹔遇致围攻时,捡根树枝在头上绕圈旋转,最后往溪谷远方甩去,则蜂群会顺风势飞去。
蚂蝗 又称吸血虫,性耐饥,能经一两年不死。常见的蚂蝗有两种,产于水中的称水蚂蝗,又叫水蛭,体形扁长而带墨绿色,背面有黄褐色直纹,最大的约有2寸余长﹔产于干旱的叫做山蚂蝗,体形细小,色灰黑,多栖息在沼泽地带或阴湿的森林中,有的卧伏在草丛中,有的悬垂于树叶上。行人经过,即纷纷掉下,爬上人体,以牠特大的胃口,吸足血量,原来寸余长的,可胀大得此手指还粗,这时牠会自动的脱落,只要用手压牠一压,立即爆破,溅出一滩血水,煞是恐怖。预防方法是进入山区时,先以酒精、汽油、煤油、肥皂、食盐等涂抹在皮肤及衣裤上,以遏止蚂蝗侵进。通过草丛或森林时,将身体暴露部份如颈、头、手臂及脚等处以雨衣、毛巾、绑腿等掩蔽起来。若蚂蝗咬住你的皮肤,切忌用手抓牠,因为这一抓,很可能把牠的头扯断,让牠留在皮肤内,导致传染病。最好是以手拍动皮肤,或在其身上涂食盐、白糖、石灰,或以香烟、火柴等熏烧之,则自然脱落。蚂蝗脱落后,最好立即挤压伤口,让它流出血水,其数量与被蚂蝗吸去之血量相等。次一步骤,再用胺水、苏打水等清洗,以减轻其痒痛。
在蚂蝗较多的地方游玩或行走时,可把防蚊虫香精、花露水、清凉油涂抹在袖口、裤口、鞋面上,每隔3-6个小时重抹一次,可有效地防止被蚂蝗叮咬。
一旦被玛蝗叮上不要硬拉。可在叮咬处抹上花露水、清凉油、食盐水、碘酒;也可以用烟头烫或火柴烧,或用鞋底使劲地抽打,这样它会自行脱落。
蚊蝇蚁 通常蚊蝇不能刺透两层衣服,故戴上头罩网、手套、加穿衣服,以及将裤管塞入鞋筒或袜筒内,可以根本断绝牠们来犯的机会,而浅色的服装又较深色者,能够给于更佳的保护。蚊虫叮咬后,擦些万金油之类的东西,或将被攻击的部位侵入水中。树枝上常寄居有剌人的蚂蚁,爬树时须格外小心,同时也不可在多蚁之丘或蚂蚁出没的小径附近宿营,万一遭其剌痛,则利用冷水肥皂清洗即可。
蝎子 野外,蝎子多生活在阴暗潮湿的树根处、杂草中。它的毒性非常强,被蜇后常剧痛难忍,且局部一般还会发红肿胀,严重时会引起全身发热、中毒等。当你被蝎子蜇伤后,应立即用绳子在伤口的上方3—5厘米处扎紧,以防被蝎毒污染的血液流人心脏,并用双手在伤口的周围用力挤压伤口,直到挤出血水,而后应涂上些浓肥皂水或碱水。用苏打水洗涤,5%。的高锰酸钾泡,也有一定的效果。
注意,特别提醒大家重视的是不管是任何损伤,都不要以土、破布、脏手绢等东西堵塞伤口,以免发生破伤风,造成人为的死亡。
第二部分 狂风暴雨与闪电
露营当然是以晴天为佳,但是老天爷什么时候要把洒眼泪下来,实在是件很难预测的事。
因此在选择营地时,先要选择避风处,帐篷周围挖排水沟,准备一些生火用的干木柴,放在帐篷内或用雨布盖好,衣物等用塑料袋装好。大雨来临时,注意把外帐架好,寝具等用雨布保护好。衣物、鞋袜弄湿了以后,可以晾在树枝上,以木炭火烤之。刮大风时,各类易吹走的物品记得用石头压好,将火熄减,以免火星飞入森林,造成火灾,如果风实在太大,不妨把帐篷收下,等到风停之后再行架上,这种情形以海边为多。
长久住在都市的人,遇到闪电、听到雷声常以为是世界末日,事实上不用紧张,只要不架营在最高地势的山头或光秃秃的地方,危险性就减少了很多。闪电时避免站在高树之下,金属类东西最好丢弃。如果逃避不及,那么就地卧倒也可将危险降至最低。
第三部分防蛇
在草地或灌木地带行走,应以手杖或竹竿随时拨弄几下,所谓「打草惊蛇」,使牠们能迅作规避,免得双方狭路相,引起无谓的伤害。
露营时,应将营地四周杂草乱石处理干净,并于营帐外掘一壕沟,撒些雄黄、鹅粪或石灰,以避免蛇儿们为了觅食,误闯「禁苑」。睡觉时帐篷要紧闭,早晨起来,则应仔细检查帐内及衣物中有否蛇类藏。进入洞穴、破庙或久无人居的房间,也得先用柴草点火生烟,将石洞或破墙壁缝熏一遍,以驱走藏匿的蛇类。水边地区,潜伏蛇类最多,必要接近时,须仔细探察,然后再进行工作。翻动石块或木头,探察树穴、水穴或岩石缝隙,都得小心行事,不要冒然出手。
被蛇咬伤并不等于中了蛇毒,被毒蛇咬伤后发生中毒症状只有1/2~2/3之谱。其中又只有约1/4的毒蛇伤患有显著的全身中毒症状。就此看来,毒蛇之毒并不如想象那么严重,反而是伤患本身的惊骇心理大大妨碍了治疗效果。
急救的要领是要懂得判断蛇伤,平常家居是不容易看到蛇的,但是出门作山野活劝就很难说了,万一不幸被蛇咬伤了,该记住,那条蛇不一定是毒蛇,郎使是毒蛇,最高的死亡率也不过是百分之廿八,最好尽量镇静先判断蛇伤的
类别,再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否则徒然慌乱反而误事。
判断蛇伤的方法﹕
1.仔细观察该蛇为何类,以作为治疗之根据。一般而言,出血性毒蛇(百步蛇、赤尾青竹丝、龟壳花),头呈大三角形﹔神经性毒蛇(雨伞节、饭匙倩),头呈卵形﹔无毒蛇之头,则呈向后之小三角形。如可能的话,将肇祸之蛇捕杀,最好不过。
2.若不及察看蛇状,由牠留下的杰作—牙印也可以分辨出究系神经性毒蛇、出血性毒蛇或无毒蛇所为。因为毒蛇有两颗大毒牙,其伤口必有一或二个明显的齿痕﹔若只有两徘或四排看似被针把剌伤的齿痕,则可能是无毒蛇咬的﹔若无毒牙痕,几如两条并列的直线,而有毒沟牙牙痕,明显的分布在其两旁上端,则系雨伞节或眼镜蛇等神经性毒蛇。若无毒牙痕成八字形,两个有毒牙痕分别在其顶端,则系百步蛇、龟壳花或赤尾青竹丝一类的出血性毒蛇。根据伤后症状可以判断凶手类属无毒蛇、出血性毒蛇、神经性毒蛇,伤人后呈现出来的症状各有不同,所以根据伤后的症状也能辨别肇事者的类属。被无毒蛇咬了,仅有如被针刺的感觉,伤口不会肿胀,无任何症状及危险。
毒蛇伤后症状,常因毒性之强弱而有轻重之别。若囓咬时注射的毒液不多,症状可能在一、二小时后显现﹔假如大量而直接地注入血液内,则症状可能不久就呈现出来。至于出血毒与神经毒的不同,大致如下﹕
局部症候出现较早,伤口流血、剧痛、红肿、肿胀,并逐渐往心脏的方向蔓延。严重的,肿胀扩张很快,全身皮下出血、皮肤坏疽、发烧,甚至休克。神经性毒之症状﹕局部症候较少,伤口流血不多,疼痛感轻,甚至麻木不觉,肿胀不明显。毒性强时,全身症状出现,脉搏加速,出汗、呕吐、瘫痪,及至言语不便、喉头紧缩、四肢痉挛、昏睡、肌肉麻痹、呼吸困难、心脏衰竭、神经中枢麻痹。
送医急救前必须先做应变措施
在事故现场,伤患本人或旁人应采取伤后紧急处置,然后再将患者送往医疗单位实施急救医疗。第一步工作,应在咬伤部位上方近心处结扎,注意不宜扎得过久或过紧,以免导致循环障碍,或其它不良后果,结扎时间不应超过半小时,如无法在短时间内送医,须每半小时放松一下。
其次,用消毒过的刀片(刀片在火上烧烤即可消毒),沿咬沟割若干条细线,然后使用吸吮器吸吮毒液﹔若没有吸吮器,可在伤处铺上一层胶纸,用口吸吮﹔或以干净布片如手帕等吸取﹔甚至口腔内部没有伤口时,也可以直接用口吸吮,不过应立刻将毒液吐出。经这样的处置后,危险的程度就大大的减低了,但仍应尽快的将患者送医治疗。同时,途中须注意避免该患部的摆动,以防毒液迅速扩散。当然,咬伤现场的情形,也得详细记下来,以作为就医时的参考。
第四部分中暑
露营者到山野,往往奔放追逐,而长时间曝晒在猛烈的阳光下,体内的热温未能充分散发,使体温升高,脑内部的体温调节中枢连受破坏而停止活动,这就是中暑。
中暑者头痛、发高烧、呕吐或昏倒,有时会造成死亡,因此山野活动者不可不注意防范及急救,最好戴上遮阳帽或草帽,并防止曝露在阳光下太久。
万一有中暑现象,应该赶快急救,以免虚脱而毙。首先,将病者移到阴凉的地方,松开或脱掉他的衣服,让他舒适地躺着,用东西将头及肩部垫高。
次以冷湿的毛巾覆在他的头上,如有水袋或冰袋更好。将海绵浸渍酒精,或毛巾浸冷水,用来擦拭身体,尽量扇凉以降低他的体温到正常温度。
最后测量他的体温,或观察患者的脉搏率,若在每分钟110以下,则表示体温仍可忍受,若达到110以上,应停止使用降温的各种方法,观察约10分钟后,若体温继续上升,再重新给予降温。
恢复知觉后,供给盐水喝,但不能给予刺激物。此外,依患者之舒适程度,供应覆盖物。
第五部分防洪
露营多在溪边,下过一场大雨后,山区洪水倾泻而下,可能会淹没溪边营地,因此扎营时应注意洪水流向,沙滩冲积地是扎营佳处,洪水来时也首当其冲,下雨后应采取行动,换个营地,否则会有被洪水冲失的可能。
如果夜晚风两来临,沙滩上的营帐最好立即拔营,到附近搭个外帐容纳参加者,稳定士气,架个营火,度过一夜。到溪
本文地址:http://bbs.oldfisher.com/show_i13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