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所属钓区:湖南(1936) 钓鱼的祖师爷是谁? 大约五万年前,我们祖先的形体已经进化到和我们现代人一样,他们学人会了用骨针缝制兽皮衣服,氏族社会逐渐形成。又经过了漫长的岁月,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就是相传的神农、黄帝、尧、舜等时期。在这个阶段,我国产生了辉煌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我国的垂钓历史,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那时候,钓鱼只是先民们求食的一种手段,是捕鱼的一种方法。 6000多年前,中国已出现骨制鱼叉、钓钩、 头、鱼镖等。 3000多年前已出现铜制钓钩。 陕西省西安半坡村发现的骨制鱼钓和黑龙江小兴凯湖岗上出土的骨制鱼钩,距今大约有六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发现得最早的钓鱼文物。 辽宁省的这个仙人洞文化遗址,其所被发掘出来这枚属於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鱼镖头,是目前中国大陆发现年代距今最久远的捕鱼工具。 我国最早的关于竹制钓竿的文字记载见于二千多年前的诗歌总集《诗经》,这表明春秋载国时期,人们已经用细细的竹竿在江河中垂钓了。 骨鱼钩的出现,是钓鱼历史上的伟大创举,而金属鱼钩的问世,表明我国古代钓鱼运动已经由手工磨制进入由金属冶炼的新时代,这不仅是钓鱼事业的一大进步,更说明这个活动已大步跨入文明时代。 古代的鱼竿产生于何时、何地,已无迹可考。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发明鱼钩后,仅用藤蔓、棕榈、肠衣等作线钓鱼。鱼儿有自卫能力,不肯近前,这些“线”又粗而不敏感,钓鱼效果差不可避免。于是他们在钓鱼实践中发明了竿钓。用树枝、芦苇、竹、荆条之类延长手臂,使钩抛远施钓而又有利于将鱼提上岸。 我国最早的关于竹制钓竿的文字记载见于二千多年前的诗歌总集《诗经》,比如在《季风》这一章中,有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的诗句(淇,指黄河的一条支流,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北部),这表明了春秋载国时期,人们已经用细细的竹竿在江河中垂钓了。 一、舜帝——我国钓鱼第一名人。舜是山东诸城人,他从小聪明能干,吃苦耐劳,青年时代就被推举为小首领。因为他为人公道又有领导才能,所以其他部落的人成群地前来依附他,这样他的领地越来越大,当然不同地区人民的争斗也时有发生。于是舜便拿了钓鱼竿出巡了,人们谁也不知道这位其貌不扬的渔翁是自己的领袖,他就这样在混乱的地方做了调查研究,充分了解了民情,很好的化解了矛盾,这样人民便团结了起来。他巡视期间饿了,就自己去钓鱼充饥,不派伙食,不受贿赂,深得民心。他的领地人心安定,农渔业大获丰收。后来帝尧知道了,将他提升到部落联盟协助工作,最终还将帝位禅让给了舜。看来钓鱼对舜还真的很有用呢。 二、驾八骏出巡的穆天子———周穆王姖满,是一位大游历史家,是继舜之后第二个有名的钓鱼人。据《穆天 子传》记载,周穆王在东征途中,常在水边垂钓。在西征时,有一次出巡到因氏国,他在黄河边上一边钓鱼, 一边观看河边参天的古小木 。周穆王时期(公元前976~924年),周天子是天下宗王,诸侯朝聘贡献的玉帛、 兽皮、珍玩和地方特产很多。富甲天下的周穆王在黄河之畔垂钓,已不是为了获得食物,而是消遗娱乐了。 三、人们熟知的姜太公是第三个有名气的钓鱼人。姜太公名尚,字子牙。吕是他的封姓,所以又叫他吕望。 姜 太公钓鱼,历史上确有其事。《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吕尚盖常穷困,年老矣,以鱼钓虷(音干gdn,地 名,即兹泉)......周西伯(即周文王)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姜太公钓鱼的轶事,古代诗人、划 家曾作过很多诗、文和艺术作品来反映,白居易在《渭上偶钓》诗中评论得最中肯:“昔日白头人,亦钓此渭 阳。钓人不钓鱼,七十得文王。”姜尚在渭水钓鱼,实际上是等待时机。自遇到周文王,他从此放下钓竿,辅佐文王和武帝,打败纣王,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功臣。 《武王伐纣平话》卷下:“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 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 释义“姜太公”,即西周初的姜尚,又称姜子牙。姜太公用直钩不挂鱼饵垂钓,愿意上钩的鱼,就自己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中别人设下的圈套。吕望年七十钓于渭渚,三日三夜,无鱼食者。望即忿,脱其衣冠。有农人谓望曰:“子姑复钓,必细其纶,芳其饵,徐徐而投。五令鱼骇。望如其言,初下初下得鲋,次得鲤。”这段故事说得明明白白,钓鱼非自太公始。太公垂纶还是从农人学来的。事理昭然。钓鱼若狩猎,若农耕,皆历万千年,不知经过了多少人的摸索创造和改进,才有了巧妙的钓鱼术。这实乃千百代人智慧的结晶,焉能归其功于一人? 虽说钓鱼起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中,但姜太公能把钓鱼作为事业的起点,并把钓鱼活动中的心得运用到安邦治国之中,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可谓是第一人。从这个意义上说钓鱼的祖师爷是姜太公也不为过,祖师爷理应就是姜太公。 本文地址:http://bbs.oldfisher.com/show_i12987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