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钓友 访问老网家园!
老网商城装修升级中,临时可以从老网淘宝旗舰店购买钓具
全部文章 → 钓渔文化 → 闲钓江鱼五十年
闲钓江鱼五十年

  

闲钓江鱼五十年

  安基强

  一、出生在五十年代

  我出生于1954年春天,家住松花江畔哈尔滨城区,是吃着松花江水长大的,对母亲河有着特殊的感情。少年时曾看过五十年代出版的《老共青团员》一书,至今还记得书中的一个情节。大约在二三十年代,书中主人公何有流浪于哈尔滨松花江畔。一个同何有年岁相仿的苏联男孩沙沙在江边钓鱼,突来的一个浪头卷走了沙沙放在岸边的衣物,沙沙因抢捞衣物不慎坠入江中,何有奋不顾身跳入激流中救出了沙沙。通过这段文字描写,可以窥见出哈尔滨是一个有着钓鱼历史的城市,我就是生活在一个有着钓鱼经历的家庭。父亲出生于1909年,病故于1973年。他从青少年时代开始钓鱼,去世前最后一次的野外活动就是钓鱼。我老家在辽宁省锦县,1917年移居哈尔滨。由于松花江沿城而过,父亲钓鱼得天独厚一生无须他往,可称之为松花江畔的老钓鱼人了。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整天忙于工作,他负责本市居民住房调配,当时城市住房紧张,有的要房户都要到了我家。父亲虽然喜欢钓鱼,但因工作的缘故只能忙里抽闲,一年之中也钓不上几次。父亲钓鱼有时带上比我大一旬的哥哥,基本不带我去。他钓鱼的家什十分简陋,两把竹节竿(口语叫接竿)是自己做的,浮标(口语叫鱼漂)是油漆秸杆标,标插座用废电线外面的那层胶皮管,钓坠用牙膏的铅皮子。底钩竿是竹扫帚梢子,鱼线是木、瓦匠干活用的那种小白线(棉线),铃是光头铃铛,再绑上一个用细铁丝缠出来的小弓子,底坠大多用江边的石头。父亲虽有几个自己用废铅皮化成的底钩铅坠,只有在不挂钩的地方才用。除此之外,煤柈棚里还存放着几根两米多长的一根竹子的鱼竿,父亲用它钓闷竿。出钓前,父亲便把竿梢部位沾湿,用煤气火烤直。闷竿的竿梢不挂铃铛,鱼线比竿长不多少,鱼钩拴在坠子上面的鱼线上,在水流急的江边无法用浮标,通过竿梢的颤动来判断鱼咬钩。我从没见父亲有过鱼竿架,和抄网,钓鱼随身携带的有一个小马扎,和一个自己编织的能装五六斤鱼的小鱼篓。在我记忆中,他好像从来没钓过大鱼,一次能钓上个三五斤鱼就算是多的了,但空手回来的时候几乎没有。父亲钓回的鱼中有鲫鱼、鲇鱼、嘎呀子,还有一些我叫不上名字的鱼,有时也能见到一两条一斤出头的鲤鱼。入伏后,父亲开始用围钩钓鱼。父亲用的围钩是由五只小钩组成的,中间的饵托是用稍粗一点的细铁丝缠出来的,为了防止饵托抻长走形,再用几道细铁丝把饵托相连固定。围钩的主线比父亲平时用的标钩主线粗一些,而且长出一倍还多,用的浮标也大,中间有一个鼓肚,是父亲自己用松木做的。父亲钓围钩时用手抛线,他说:天热了,鱼都躲在远处的深水里,线长才能借上力。这个季节鱼爱吃素食,鲫鱼、鲤鱼全是奔着饵托上的大饼子来的,鱼嫌大饼子周围鱼钩上的蚯蚓碍事,就先把蚯蚓吃了。鱼钩上之所以挂蚯蚓还可以钓到鲇鱼、嘎呀子这些专吃荤饵的鱼。

  由于年龄小,五十年代钓鱼的事儿只能记个大概,有些零星碎片还是从父亲和哥哥嘴里听到的。

  

二、探寻五十年代钓鱼

  都说早年鱼水资源丰富,鱼特别好钓,在钓鱼网和钓鱼杂志上也看到一些忆旧文章,把那时候钓鱼形容得如同囊中取物般容易,每钓必有丰厚的鱼获。对于事情的真伪,没有亲历的人不敢妄作评论,毕竟地域有别,城市与乡村钓鱼不同,个人的经历迥异。出生于五十年代从小和松花江结下鱼水之缘的我,很想知道本土当时钓鱼的更多真实情况。遗憾的是,最有发言权的父亲已过世多年,而从小受到父母溺爱的哥哥对当时的钓鱼细节没记在心上,所言仅是一些皮毛。

  2007年秋,我在松花江北岸一个论天收费的鱼池钓鱼。鱼一直不开口,有些寂寞难耐,不由四下张望,下意识地数着鱼池里钓鱼的人,结果是人比出水的鱼多出数倍。我发现挥竿者之中有几位年在七旬左右有些眼熟的鱼池老钓客,心里一动,何不借鱼不咬钩的空闲向他们了解一些五十年代钓鱼的情况。于是走过去逐一请教。结果,他们全是半路出家,对五十年代钓鱼的事情知之甚少,就在我有些失望时,马师傅出现了。

  马师傅是我以前在江北小毕家鱼池认识的。他钓技老到,为人谦和,我俩很谈得来。他这次没带钓鱼家什,是特来鱼池观看鱼情的。马师傅是哈尔滨生人,在松花江边长大的,可以说是正宗的五十年代钓鱼人。真是踏遍铁鞋无觅处,来得全不费工夫。我立即向他求教。马师傅蛮热情地向我讲述了他在五十年代的钓鱼经历。

  马师傅说:“建国那年我初中毕业,那会儿鱼是真多呀!那时候钓鱼的却不多,在水边走出多老远也看不到个人影。那时候的江水干净,水是真清亮,钓鱼渴了就捧江里的水喝,现在可没法比喽。江北这一带,大大小小的沟岔儿、水泡子多的是,随便找一个就能钓到鱼,要是摸正了地方,钓的鱼都拿不回去!”

  马师傅说的这些显然有夸张的成分,但并非是信口开河。父亲曾经说过,钓鱼赶上身边缺水,他就用江水解渴,不过他平常钓鱼总是带水的。马师傅说钓的鱼都拿不回去,是有“要是”这个前提的,而没摸正地方的时候大概居多。钓的鱼多到拿不回去这种可能性也许有,但不会是常态。我没出生前,父亲早晨在松花江南沿的拖船码头上钓闷竿。钩上挂好蚯蚓扔进水里后,还没等下第二把竿,竿梢就剧烈地颤动起来,钓上来一条一斤多重的鳊花。紧接着,就忙开了,根本就没时间再下第二把竿,鳊花一条接着一条往上拎,一连气钓上来30多条,个头几乎都是一般大的,钓的鱼往回拿都困难。这是他钓鱼生涯中的一次奇遇,也是最多的一次。钓鱼不能以一斑窥全豹,意外的渔获什么年代都会出现。往往钓鱼人提起旧事,大都记得过五关斩六将,很少提及走麦城。

  马师傅说:“那时候,江里的三花(鳌花、鳊花、鲫花)是常见的鱼,上钩的鳌花一出水时,浑身的刺一下子全都扎撒开了,那才叫漂亮呢!一到上秋,就用活虾钓鲫花,鲫花吞钩实,净是一筷子多长的个头,每次都不少钓。那时候的钓鱼家什都特别简单,基本是自己动手做的,有的人干脆就用衲鞋底子的细麻绳拴上鱼钩,绑块石头钓鱼。别看家什不起眼,鱼可不少拿,弄个大点的钩,挂条小白鱼,钓上几斤重的鳌花也不算希奇!”

  马师傅的话让我想起了哥哥对我说过的一件趣事。1952年,我家搬到新家,离江边很近,哥哥这年刚好10岁。这天,他背着父母独自去了江边。玩耍中,他突发奇想要试着自己钓鱼,就到附近卖鱼饵的小摊上买了一只拴好线的鱼钩,又买了几根蚯蚓。回到江边后,他解下脚上的球鞋带,把两根鞋带连在一起,用一块小石头当坠,把钩拴在鞋带上,用手拎着鞋带钓鱼。他说,鱼很爱咬钩,他钓了不少小杂鱼,还钓了一条半尺多长的鲇鱼,回去的路上怕父母知道,把钓的鱼全扔了。哥哥这次特别的经历同马师傅所说的用麻绳绑块石头钓鱼倒有几分异曲同工之妙,说明了五十年代松花江里的鱼确实很多。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编写的《黑龙江鱼类志》中记载的冷水性鱼类是一百多种,后经过详细调查确定为95种,其中松花江鱼种为79种。我想,现代工业发展迅速,十年之间会发生很大变化,五十年代松花江里的鱼种会比六十年代记载的鱼种多一些。

  我问马师傅钓过大鱼吗,他说:“太大的鱼还真没钓过,四五斤的鲤鱼就算最大的了。那时候还没见到谁钓过太大的鱼,我看到别人钓上最大的鱼是一条十一二斤的草鱼。那时候钓鱼和现在不一样,很少有谁一门心思地专奔大鱼,看一看当年钓鱼用的家什、装鱼的小篓子就清楚了。钓鱼和打渔是两码事儿,钓鱼是业余爱好,是寻开心,碰上了大的算走运,自然高兴,若为吃鱼市场上有的是,便宜得很。”

  马师傅说的和我儿时的印象是一致的,那时候如果谁能钓上一条十斤二十斤重的大鱼应该算是新闻。听父亲讲,他随单位参加义务劳动修江堤时,大伙亲眼目睹一个当地的农村孩子用底钩钓上一条二十多斤的大草鱼。这件事让大伙感到惊奇,一度成为闲谈的话资。哥哥也说过,发大水那年(1957),他在哈尔滨九站码头看见一个大人用底钩钓上一条圆滚滚的大鲤鱼,有二十多斤,用当时的话说,像个小孩子似的,引来许多游人围观。如果把这些旧闻放到今日的钓鱼媒体、论坛上,反倒显得极其平常了。

  马师傅说:“五十年代初,我在江北‘三联’用蚯蚓钓鲇鱼钓腻歪了,想钓几条鳌花,就朝江上打鱼队的人要几条小鱼。人家二话没说,用撮子从杂鱼堆里给我撮了半撮子,能有好几斤,里面个头大的鲫鱼、嘎呀子都有好几两的。我只拣了一些小鱼,其余的又还了回去。这些当时不起眼的江鱼要是拿到现在可就值钱喽!可那时候没人把它当成鱼,你说那时候的鱼多不多吧?”

  马师傅说钓鲶感到腻烦,我能理解。五十年代末父亲因病在江北疗养所疗养,每次回家,都带回一大包晒好的鱼干,多数是一尺多长的鲇鱼,是父亲早晨用底钩钓的。如果不是时逢自然灾害,别说鲇鱼干,就是鲜活的鲇鱼也有许多人忌口,不长鳞的鱼那时不受欢迎。我问马师傅钓到鳌花了吗?他说:“那次还真没钓着。钓鱼就是这么回事儿,没个定数,不是想钓就能钓到的,鱼再多,也有不上钩的时候。”

  马师傅这话我赞同,和他前面所言并不矛盾,五十年代的相声《钓鱼》,说的就是一个人没钓到鱼为脸面花钱去买鱼的笑料。我兄弟姐妹人人皆知的一件家事,也印证了即使年代再早也有钓不到鱼的时候。三十年代末,父亲领母亲在松花江道外码头钓鱼,一条鱼也没见到,陪在一旁的母亲有点坐不住了,就在码头上溜达。有几个渔民围坐在一起吃饭,下饭的是一大瓷盆拌菜,里面有水煮黄豆、大头菜、香菜、胡萝卜丝。渔民大口吃着拌菜,从嘴里发出清脆的咀嚼声,怀有身孕的母亲很想尝尝这种从没吃过的拌菜,便把看到的讲给父亲。反正鱼不咬钩,父亲马上收拾鱼竿,两人直奔菜市场。从此家中就有了这道传统菜,同时清晰地留下了那次钓鱼无获而归的记忆。

  马师傅绘声绘色地讲着他的钓鱼经历,如数家珍似地道出了许多松花江钓鱼的好地点。他说的这些地方有我去过的,也有我没去过的,还有我没听说过的。马师傅的第一手资料,使我对五十年代钓鱼有了较具体的认识。

  后来,我又遇到过几位有经历的高龄钓鱼人,贾师傅是其中的一位。他说话风趣,又很坦诚,说自己从前并不喜欢钓鱼,九十年代后才开始摸鱼竿。他是1937年生人,五十年代初正值少年,他父亲常带着他去江边撒旋网,所以对江边的一些事情并不陌生。“那时候呀,钓鱼没有现在这么多说道,鱼特别的好钓,找根麻绳,绑块石头就能钓到鱼!”他在鱼池钓上一条二斤多重的鲤鱼坐下后,对我说的这句话。我问他,撒网鱼多吗?他说,如果运气好左邻右舍都能沾光,不走字的时候自家够吃一顿的也难。我问,为什么不钓鱼?他说,钓鱼得有耐心烦,得靠时间,撒网不拴人,过把瘾就走,那时候的人都忙,没有那么多的闲工夫。

  另外几位钓鱼老人对五十年代的描述也都大同小异,竟而都说出了类似“找根麻绳,绑块石头就能钓鱼”这样的话。个人分析,这句形容五十年代鱼多、鱼好钓,钓具简陋的经典之语,可能是亲历者发出来的感慨,更可能是后人众口铄金人云亦云使之流传的。实际情况是,没有哪个市民刻意用麻绳钓鱼的。市里有专卖钓鱼用品鱼的地方,一般的价格都不贵,人们自己动手做钓具主要是出自于节约的生活习惯,同时也是一种乐趣。而且有些代用品比专卖品更实用,就无需花钱买了。比如手竿鱼线的铅坠用牙膏皮子(当时都是铅制品)比买的铅坠更方便好用,用电线外面的胶皮管替代标插座效果并不差,用两个啤酒瓶盖扣在一起做底钩铃铛一样起到报警的作用。特别是拴底钩线的短竿,几乎都是代用品,有用废竹扫帚梢儿的,有用绑脚手架的八号线的,有用废雨伞的钢条的,甚至有人就地取材用柳条子的。总之,有代用品可利用,就不花钱买现成的。父亲使用的渔具虽然简陋,但并不凑合。他自己编织的鱼篓绝不比买的逊色,自制的三节鱼竿的竿梢是用厚竹丕精心削磨出来后,再涂上一层黑油漆,可同机制的竹竿梢媲美。就连缠底钩线的木线板都用砂纸打磨得光滑润手。父亲每次出钓前都耐心地把底钩线打上一层蜡,他说如果把小白线用生猪血蘸一遍晾干后,就不用总打蜡了,蘸过猪血的鱼线挺实,抛底钩时不乱线。当时也有一些人使用较贵的机制竹节竿和化学标(那时人们习惯把塑料制品称为化学),钓具比较齐全讲究。已经故去的舅舅也爱钓鱼,专钓手竿,他在五十年代用的钓具就很不错,不能泛称五十年代钓鱼人使用的钓具都是简陋的。

  马师傅和这几位钓鱼老人,都没有提及当时在松花江太阳岛上钓鱼的苏联人。哥哥说,五十年代他和父亲去钓鱼印象最深的是,几乎每次都能看见苏联人钓鱼,有男有女,使用的鱼竿很漂亮,身边有凉伞,有的还支着帐篷。苏联人边钓鱼,边吃喝,就像是在消暑度假。直到苏侨大批回国后,松花江沿岸外国人钓鱼的这道特殊的风景线才消失了。

  父亲曾经说过,打了一辈子鱼的人也叫不全江里鱼的名字,钓了一辈子鱼的人也见不到谁能钓上胖头(指白鲢和花鲢)。从这两句话可以分析出,当时的松花江鱼类品种繁多,而钓鱼人对钓鱼还没有刻意的专研,也没有相关的书籍,不晓得如何去钓鲢鱼。

  五十年代是一个鱼水资源丰富的年代,打渔是专业的,钓鱼是业余的。钓鱼是生活中的一种点缀,是一项简单快乐的户外消闲活动。

  

底钩

  

底钩线是棉线的

  

有这些东西就可以钓手竿了

  

四节竹接竿

  

装不多少鱼的小鱼篓

  

当年的鱼篓是用棉线或亚麻线编织的

  

我大哥,五十年代钓鱼见证人

  本文地址:http://bbs.oldfisher.com/show_i124657.html

  本文章由江石于2012-5-22 7:58:46最后编辑过

相关评论79
共79篇评论 共8页 [1] [2] [3] [4]... [8] 转到:  
银牌会员 大把银子
认证:
积分: 3200+1426
等级: 16级会员
性别: 男(male)
注册: 2008-7-4
签名:

  致以崇高的敬意!

1

银牌会员 江南钓鱼爱好者
认证:
积分: 78172+7488
等级: 44级会员44级会员44级会员44级会员44级会员
性别: 男(male)
注册: 2007-2-27
签名:

  呵呵,都成老古董了

2

银牌会员 wap
认证:
积分: 3658+1882
等级: 17级会员17级会员
性别: 男(male)
注册: 2003-10-10
签名:

  不忘历史

3

银牌会员 冲哥哥
认证:
积分: 11747+1106
等级: 23级会员23级会员23级会员23级会员23级会员
性别: 男(male)
注册: 2006-10-17
签名:

  “鸟该处可能包含敏感或者不文明的词语被屏蔽换炮了”,快乐无限

4

银牌会员 小禾
认证:
积分: 208+788
等级: 9级会员9级会员9级会员
性别: 男(male)
注册: 2012-3-22
签名:

  美文!值得留在心中!!

5

银牌会员 喂的乐
认证:
积分: 9577+1444
等级: 22级会员22级会员22级会员22级会员
性别: 男(male)
注册: 2009-7-27
签名:

  好文送花

  

原始图片165.25KB,点击浏览

6

银牌会员 长江鱼友
认证:
积分: 3549+582
等级: 16级会员
性别: 男(male)
注册: 2006-11-1
签名:

  不错,那时打鱼是专业的,钓鱼都是业余的!

  现在冒出了电鱼的,玩玩电瓶也就算了,还发明了超声波电鱼,断子绝孙式的玩法,还公开地在网上公开叫卖却无人管!人类,特别是中国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放在歪道上,生态岂有不毁之理!

7

银牌会员 tianshui123
认证:
积分: 484+1030
等级: 11级会员11级会员11级会员11级会员11级会员
性别: 男(male)
注册: 2008-6-20
签名:

引用:大把银子的评论:致以崇高的敬意!
8

银牌会员 长江污染鱼
认证:
积分: 940+596
等级: 11级会员11级会员11级会员11级会员11级会员
性别: 男(male)
注册: 2011-5-10
签名:

引用:长江鱼友的评论:不错,那时打鱼是专业的,钓鱼都是业余的!现在冒出了电鱼的,玩玩电瓶也就算了,还发明了超声波电鱼,断子绝孙式的玩法,还公开地在网上公开叫卖却无人管!人类,特别是中国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放在歪道上,生态岂有不毁之理!

  =================================

  您说的是!

9

银牌会员 春叶
认证:
积分: 11794+1168
等级: 23级会员23级会员23级会员23级会员23级会员
性别: 男(male)
注册: 2007-4-21
签名:

引用:小禾的评论:美文!值得留在心中!!
10
共79篇评论 共8页 [1] [2] [3] [4]... [8] 转到:  

评论注意: 〖评论内容500字以内,段落前空格无效,不要使用HTML代码〗
上传图片:
内文包含: UBB帮助
回复内容:
心情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