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所属钓区:吉林(3158)
看了钓友手把线的(警示贴)以后很是有些感触。我们钓鱼人的辛苦与执着让很多非钓鱼爱好者不能理解。但是垂钓的乐趣只有身在其中的我们才能体会。中毒深的钓友不畏寒暑一直在坚持着,但是我们在追求垂钓乐趣的同时是否应该多学习一些我们应该掌握的知识呢?掌握这些知识我个人认为并不困难,但是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野外活动的钓友们来说,确是至关重要的!是可以保命的。
下面是我在网络上整理的以及我的一些经验一些关于冰钓的注意事项:
冰钓上冰的厚度
(该信息来自海峡论坛fish3336)从入冬后的第一次结冰到春节前,冰层为“横茬”结构,强度高,一般连续上冻几天,冰层厚度到5厘米即能上人了。一般水域结冰都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反映现象就是拿冰铲凿时冰渣乱飞、一凿一白印。这冰层加下面水的浮托力,大家可以放心大胆的玩。即使冰层大面积整体断裂也很正常,本来内部应力就很大,不上人时还自己嘎嘎的响,但断裂后水从逢里上不来。
春节开始向后,冰层的厚,度是在增加的,一般水域都在二十工分左右。(暖冬除外)但其强度是降低的,冰内结构为“竖茬”,此时凿冰会感觉非常容易,也不见冰渣蹦,此时是承载力较低的时候。加上白天气温回升,经常是钓着钓着,所坐位置有些轻微下沉,化开的部分水都集结过来。这时即使冰层厚度在十五工分左右也有危险。一但冰面有开裂,水会从缝隙中渗出。
冰钓出事故大都在这个季节。想想去年开春到青杨峪和小安门冰钓真实有些后怕,看着冰层有近30公分,却非常软!更何况是在水库,下方有6、7米深。
我最近几年的冰钓经历是初冬的冰层和开春的冰层,在初冬天气忽冷忽热的时候会和春天的冰层结构(立茬冰)相同。初冬连续降温几天以后水面结冰达到一定厚度,但是连续几天的回温导致冰层表面融化,随着冰层表面融化,表面的水会向冰层下方渗透,这就出现的和春天相同的冰层。这时上冰是非常危险地。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冰已经达到一定厚度可以上人,但是雪后气温回暖,雪在回暖的天气里融化一部分但是并不能看到冰层或者看到冰层但是冰层变成灰白色,这时候要非常小心。因为在融雪的作用以及冰下水还有一定温度向上散发的作用会使已经结实的冰层变得非常脆弱。今年11月份我经常去的一个池塘就出现的这种情况,鱼塘老板就因为几天前还是明冰并且能上几个人,一场雪后没有看到冰层有变化错误的估计冰层的强度导致冰层塌陷,庆幸的是他走的不远只掉进去一只腿。
我看有一部野外求生的纪录片,讲的是一个大湖最先结冰的是岸边,随着气温不断地降低湖心也开始结冰,但是岸边虽然最先结冰但是由于湖岸的冰层在初期却没有湖中心的冰层结实。原因是岸边的泥土吸收的热量传导给岸边的冰层,使岸边的冰层不断融化,在低温时冻结,看似岸边的冰层有一定的厚度但是都是立茬冰。
如果经常在深秋初冬的季节出钓的钓友也会发现上述现象,岸边最先有冰但是真正进入冬季以后岸边却是最后封冻的。
我的经验是宁上薄明冰,不上乌冰看不清。
原因是 1、明冰便于我们出钓,而且都是横茬冰强度高 2、一旦出现危险便于施救
下面是是我找的一些关于掉进冰水以后的急救方法
冰天雪地的冬季,在冰面上行走或滑冰时,万一冰面破裂,就会掉入冰窟水中,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1、不要惊慌,一边大声呼救,一边双脚踩水,避免身体沉入冰水之中。
2、双手及双壁千万不要乱扑乱打,这样会使冰面断裂的面积加大。
3、细心观察四周破裂冰面,找到冰面最厚且裂纹少的部位。
4、身体靠近冰面最厚部位的边缘,双手伏在冰面上,双足打水,使下半身浮起,全身成一条直线。注意千万不要硬起,也不要不上半身浮起,也不要上半身压在冰面上,下半身在水下,这样冰面可以承受了不身体的重量而继续断裂。
5、双手张开,使全身面积加大,一点一点地用手肘爬动,身子逐渐往前施,逐渐离水。
6、离开冰窟口后,不要立即站立,以防冰面承重量而再次断裂,要卧在冰上,滚动或爬至岸边再上岸。
7、如发现有人落入冰窟窿,朋友们不要贸然进入水中营救,尤其是年龄小和不会游泳的小朋友。你可以大声呼喊,请大人们前来营救,也可以将绳子、木棍等物伸给落水者,注意接近冰窟窿时,身体要趴在冰面上,以防冰层再次出现断裂
8、上岸后如果没有出现低温症应迅速找温暖的地方脱掉湿衣服擦干身体,换上干衣服取暖。
低温症
暴露型
1、暴露型(逐渐地)——在寒冷环境下通过呼吸、蒸发(汗湿或潮湿的衣物)或者没有适当保温造成的热量逐步散失。
浸泡型
2、浸泡型(突发地)——因为冷水传导造成热量快速丧失,表现为快速发作(海水中仅为10-30分钟)。
前一种类型的低温症易发于任何一种户外活动,特别是在气候易变的野外,或在旅行者迷路、受伤或食品供给不足的情形下发生。包括水上运动在内的户外活动,也会有落水或者后一类型的低温症的危险。差不多在所有的天气状况下,在水中身体冷却的速度,要比在空气中快25倍。在10℃的水中,如果没有热保护装备,人们在30分钟后就会失去自救的能力。即使获得救援,浸在水中1小时后,能够生存的机会也微乎其微。
简述低温症
1、不受控制的颤抖和不能变暖。
2、糊涂、愤怒、笨拙、说话含糊。
3、奇怪举止,丧失方向感。
4、视力模糊,丧失协调性。
5、绝望和漠不关心。
6、脸和手呈灰白色。
7、肌肉僵硬取代了颤抖。
8、乱脱衣服(因为大脑的体温调节系统被寒冷削弱)。
9、语无伦次,虚脱,丧失意识。
10、无法完成复杂的动作,特别是手不听使唤
11、瞳孔放大。
12、心跳巨减。
13、在32℃时身体进入"冬眠"状态(hibernation),关闭手臂和腿部的血流,急剧降低心跳和呼吸频率。
14、在30℃度时身体进入新陈代谢几乎停止的"冰人"状态(metabolicicebox),看似死亡了,但仍然是活的。
如果落水
1、如果你落水,尽量回到船上。
2、浮水法不适用于冷水中。
3、头部露出水面,并用帽子盖住。
4、如果你穿着潜水服,踏水是可以的,但是只要你不动,你只能维持两次。
5、短距离可以游泳——取决于你游10码或半英里的水温。
6、如果附近有救援,最好是安静地等待。
7、寻求救援。(保持热量的姿势):手臂
折叠在胸前,脚踝相扣,大腿并拢,膝盖弯曲。
处理
从落水中生存身体的如下部位易快速丧失热量: 1、头2、脖子3、胸部两侧4、腹股沟。因此,要避免热量丧失,要保护好上述部位。然后进行如下处理:
1、患重低温症的病人应当作急救处理。如果病人正在变得僵硬,或者丧失意识,或者表现出诸如意识不清、发音含糊或严重丧失协调性等特征,要立即送病人去有加温医疗设备之处,或者通过无线电寻求求援。
2、一般情况下,因为低温症的复杂性,要让医用的加温装备来处置低温症患者。但是,在旅程中,一般无法迅速得到医疗设施。要温暖地包住病人,送往安全之处。尽可能地在运送病人的过程中保持轻柔,也许可以用皮划艇或独木舟。猛烈碰撞病人可能导致心脏停止。
3、脱去湿的衣物。放置到干燥的睡袋中,以使病人产生热量。一旦颤抖停止,病人就丧失了自己产生热量的能力,所以简单地把病人放入一个冷睡袋里并没有帮助。病人需要一个温和的热量来源,比如另一个人的身体。把热敷袋放到病人的脖子、腋窝、两侧、胸部和腹股沟。盖住头部。通过嘴对嘴的人工呼吸暖和病人的肺。
本文地址:http://bbs.oldfisher.com/show_i118521.html
本文章由xsyfire于2011-1-4 6:11:33最后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