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1、刮东风,要扑空。要一分为二,雨前东风效果不好,如是雨后东风,吃口特别好。 2、夏天东南风多,钓鱼收获还可以,南风效果略次。 夏天钓鱼应变法则: 一、夜钓效果好。 二、白天守凸位,钓深、钓远;晚上守凹位,钓浅、钓近。 三、涨水钓尾部,落水钓进水部。 四、钓下风口。 五、白天暴雨(阵雨)过后或白天初雨(中小雨)则晚上出钓。 六、5晴钓一阴。5阴钓一晴。 七、雨过天晴没有风就不要出钓。尤其夜雨。 八、气压低时不钓。 九、多看天气预报,气温骤降要提前出钓,收获非凡。气温已变则不宜出钓。 3、西南风,我最怕,但夏天这种风还很多,感觉气候干燥,鱼上浮,吃口不好,很不好。 4、西北风,最好了,收获多多。 5、风在变化的天气,也不好钓,开口情况不好。 我国的东部和南部靠近太平洋和印度洋.冬季,海洋上空的热空气膨胀, 变得稀薄了,气压就低.相反的,大陆上的冷空气体积收缩,气压增高,形 成了势力强大的高气压.这个高气压的中心,一般在蒙古和西伯利亚一带. 正象水往低处流一样,空气也由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冷空气由 蒙古和西伯利亚一带向太平洋,印度洋流动的时候,就形成了冬季的偏北风. 所以万峰湖秋季特别好钓鱼。 到了夏季,情况跟冬季正好相反.亚洲大陆内部在太阳的照射下,地面 强烈增温,气温急剧上升,空气很快地膨胀而变得稀薄,大陆成了低气压区, 所以夏季白天经常空军了。 鱼谚有了不钓西南风之说。那么西南风一定钓不上鱼?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冬季在持续几天的北风后,突然刮起了西南风使温度回升,天气晴好,鱼的吃钩率仍然会很高,虽然有些风向对钓鱼制约少,但还是有制约的。因此,不管是什么风向的风,对钓鱼都有影响。当然,这个影响不一定是坏事,也不仅是风向和风力,还与水里鱼的密度、天气的阴晴、气温与水温的高低、水位的深浅、钓点钓位有关。鱼类有趋温、趋氧、趋风的习性,当水体中的温度不能满足它的需求时,它会游向温度较高的地方;当溶氧不足时,它也尽可能选择溶氧含量高的地方。鱼类还有趋风习性,表现较为明显的鱼类主要有草鱼、鳊鱼、翘嘴鱼白鱼、鲴鱼、条鱼等。造成这些习性的根本原因是鱼类的食性所致,这一类鱼都是会浮于中上层捕捉漂浮的食物。这一点,我们从鱼的嘴形上就可以看出。 乱风不上鱼。乱风指一天中同时出现的几个不同风向的风,乱风天气经常出现在每年初夏至盛夏的这一段时间。 每年的立夏与夏至的这一段时间,江南一带的气候特征为低气压(在1000百帕以内,空气湿度大,湿度为60%,一个大气压=1013百帕)形成闷热天气,风向以南风、西南风为主,风力2~3级。温度常在24℃~34℃之间,早晚较为凉爽,午时随着日照的加强而变得闷热。人在这种气候环境中也感觉不适,鱼类会因水中的缺氧而浮头,特别是草鱼、鲢鳙、鳊鱼,耐缺氧能力较差的鱼,即使你将饵递到它面前,它也没有食欲。造成乱风的原因是干冷的西北季风,高热的印度洋北部季风和温热的东南季风相互碰撞制约的结果。乱风的天气常伴在刮西南风的天气里。因此很多钓鱼人都认为,西南风导致了水温的升高,溶氧的降低,使鱼咬钩率大为减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水中植物的生长和水中淤泥的发酵(发酵温度为28℃),水体富营养消耗了水中鱼赖于生存的溶氧,特别是乱风制约了水体上下层水流的交换,使消耗的溶氧得不到补充,缺氧使鱼丧失了活跃性。其二、水温过高超出鱼类的适宜范围。鱼类依据自已的习性,改变原有的泳层趋氧趋温,在刮西南风的天气中,鱼儿浮头现象较多,比较严重时就连鲫鱼、鲤鱼也会离底上浮,而钓者的钩饵则在水体的底部与鱼所在的泳层相错,自然无法钓获。经验老到的钓友在遇上西南风的天气,会主动地改变战术,使用拖钩、逗口的方法来刺激鱼,使其咬钩;还有的钓友会更换钓点,去下风头钓,理由是下风头的风总是会比上风头的大,荡起浪的水有利于改善水体溶氧不足的状况,况且鱼类还有趋风的习性。其三、趋弱光性。夏季水体中长满了丰富的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为鱼类的保护提供了天然的屏障,有趋弱光习性的鱼类本能的戒心,总是喜欢聚浮在植物的叶片下,以躲避天敌和人类。 大气压的变化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在海拔2 000米以内,我们可以近似地认为,每升高12米,大气压降低133帕(1毫米水银柱).利用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在无液气压计的刻度盘上标上高度就构成了高度计,它是航空、登山必不可少的仪器.)及大气压强受季节、天气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冬季气压较高,夏季气压较低。晴天气压比阴雨天高 鸡街常年主导风向为南东偏南风,年均风速3.3m/s,年平均大气压为 872.6hPa。 地面气压在一昼夜内,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次高值,还有一个最低值和一个次低值。最高值出现在9~10时,次高值出现在21~22时。最低值出现在15~16时,次低值出现在3~4时。 地面气压的年变化与气温和海陆分布有关。在大陆上,冬季气压高,夏季气压低。例如,亚洲大陆冬季常被强大的蒙古高压控制。在海洋上情况则相反。如著名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一般在夏季最强盛 |